首页 资讯 正文

甘肃民勤以风治沙:用自然之力修复自然

体育正文 5 0

甘肃民勤以风治沙:用自然之力修复自然

甘肃民勤以风治沙:用自然之力修复自然

中新网兰州6月19日电(马爱彬)“‘固身削顶’的防线就(jiù)设在这条分界线上,我们精准锚定沙丘迎风坡三分之二以下的区域,让风自然削蚀顶部沙体。等顶部被风力削平、沙面趋于稳定后,我们立即跟进,在这片‘风造平台’上再造(zàizào)一道灌木林带。”6月中旬(zhōngxún),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mínqínxiàn)沙咀墩(dūn)规模精准固沙(gùshā)造林示范区,民勤县林业和草原局高级工程师高峰俯身仔细查看新栽植的沙生旱灌木生长情况。 示范区沙丘迎风坡上,一道清晰的分界线将坡面划为(wèi)两域,其下三分之二处,麦草方格、黏土方阵与尼龙网格沙障层叠交织,网格间栽种梭梭苗等防风抗沙植物(zhíwù);其上裸露的沙体,正迎(zhèngyíng)向(xiàng)西北主风向,强劲的风流持续掠过丘顶,风蚀作用下沙丘顶端轮廓日渐低缓。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工作人员于秋季在沙丘迎风坡三分之二以下区域开展“固身削顶(xuēdǐng)” 压沙作业。(资料图)马爱彬(mǎàibīn) 摄 高峰介绍说,此治沙方法就是“固身削顶”,该方法精准作用于坡面中下部,第一年秋冬季打下基础,麦草(màicǎo)方格、黏土方阵,加上三排尼龙网格与梭梭构成的复合沙障锁住(suǒzhù)流沙。待来年春季沙面稳定,花棒、沙拐枣等植物(zhíwù)便在此扎根(zhāgēn)。 高峰表示,迎风坡(pō)顶部“留白(liúbái)”,依靠西北主风的(de)风蚀力削低丘顶,等风削平顶部形成稳定平台,再铺设沙障、栽植耐旱灌木,完成沙丘的阶梯式锁边。 “‘固身削顶’的(de)核心在于分区治理、借力自然。”民勤县林业和草原局业务股(gǔ)负责人张世虎说,此(cǐ)治沙造林方法的精妙之处,在于让风代劳“施工(shīgōng)”,攻克了最难固定、最耗(zuìhào)材料的沙丘顶部。这既大幅节省了治理成本,又巧用了风力塑造的天然“平整地基”,使得后续造林事半功倍,治理周期显著缩短,效率倍增。同时(tóngshí),稳固的中下部与最终锁固的顶部共同构建起更持久有效的生态屏障,守护绿洲安全。 民勤县运用“固身削顶”治沙技术,在沙丘迎风坡三分之二以下(yǐxià)区域布设土工编织袋沙障。(资料(zīliào)图)马爱彬 摄 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围攻(wéigōng)”的民勤县,是(shì)国家“北方防沙带”的核心节点,位居全国荒漠化防治战略前沿,是守护河西走廊(héxīzǒuláng)生态安全的关键屏障(píngzhàng)。县域内沙丘地貌类型丰富多样,除典型新月形沙丘链外,沙垄、沙堆及复合型沙丘等复杂形态分布广泛。 其特殊的(de)生态过渡带区位与多样化的风沙地貌(dìmào)叠加,导致地表植被稀疏、生态系统(shēngtàixìtǒng)敏感脆弱,形成了我国西北干旱区极具代表性的生态脆弱单元。 近年来,民勤县锚定(máodìng)全域(quányù)生态治理战略,以沙漠边缘及绿洲、沙地、流域、山系等为防治单元,“东拓阵地、西筑堡垒、南护(nánhù)水源、北锁风口、中保绿洲”,耦合水、土、气候、生物多要素,以水定林、以水定绿,迭代创新(xīn)治沙技术,探索“贴近自然”治沙新路径,通过“固身削顶”“雨养+节水”与动态(dòngtài)密度反馈技术,打造多层级(céngjí)风沙阻控网络,成功实现沙区植被系统稳步修复,在年均降水量只有120.8毫米的干旱区走出了一条“绿进沙退”的可(kě)持续发展之路。 同时,依据场地内水资源分布呈现(chéngxiàn)的梯度特征,科学(kēxué)配置具有相应水分适应性的木本、灌丛与草本植物,构建多层次植被结构。通过运用斑块镶嵌式群落构建技术与异龄混交技术,在(zài)空间上模拟自(zì)然群落格局,并实现不同年龄阶段植物的共生。以此打造具备高度生物多样性、自我更新能力强、低(dī)维护需求的自维持生态系统,最大程度地模拟自然植被演替过程,形成稳定、低干预(gānyù)的近自然复合生态体系。 采用“固身削顶”治沙技术的治沙区域植被(zhíbèi)生长(shēngzhǎng)繁茂。(资料图)马爱彬 摄 张世虎表示,下一步,民勤将(jiāng)深耕“固身削顶”技术,推动“固”的智能化,在草方格网格嵌入(qiànrù)传感器,动态优化沙障与补植;实现“削”的精细化,依据沙丘数据分级调控,风口区(qū)强化干预,稳定区善用风蚀;拓展“绿”的产业(chǎnyè)化,丘间地发展肉苁蓉嫁接梭梭等特色沙产业,打造沙区(shāqū)人与自然共生的“民勤模式”。(完)
甘肃民勤以风治沙:用自然之力修复自然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