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晋绥抗战的前哨

体育正文 51 0

晋绥抗战的前哨

晋绥抗战的前哨

清太抗日政府旧址(jiùzhǐ)。王韵菲 摄 晋源区姚村镇杜里坪村,北依天龙山屏障,东可俯视(fǔshì)晋源平川,西与清源白石沟相通,四周(sìzhōu)沟壑纵横,群山环绕。清太县抗日(kàngrì)民主政府旧址就位于这里。 1937年七七事变(qīqīshìbiàn)后,全国上下燃起抗日烽火。为了开展敌后抗日斗争,1938年清(源)太(原)县抗日政府在杜里坪村成立,成为(chéngwéi)清太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前身(qiánshēn),领导地方人民抗日,建立红色政权(hóngsèzhèngquán),筹集物资、传送情报、支援前线,打击日寇和伪军,在山西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guānghuī)的一页。 沿着(yánzhe)杜里坪村(cūn)一路上山,在海拔1405米处的山顶附近,看到了这个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占地面积276平方米,共有三排石窑院落,错落有致。最下面的入口处,是曾经人(rén)畜共居的马厩,里面散落放置着用木棍串起的箩筐,用于驮运物品。当时物质条件匮乏,警卫员和游击队员常常(chángcháng)在此与马同眠。如今,马厩窗棂上的灰尘(huīchén),掩藏不住(yǎncángbúzhù)日军炮火烧毁的旧痕。 往上走,第一排院落是(shì)“县财政(cáizhèng)科旧址(jiùzhǐ)”等几间战时办公室;第二排院落是“县委警卫连宿舍和政府食堂”,里面还有地道;左手边最高处的主院落,当时是县委和县政府办公室。 院落外有一棵树龄500余年的古槐。历经枪林弹雨,枝干已经留存不多(duō),遍体子弹洞,却犹如(yóurú)浴火重生般高傲(gāoào)地伫立着,无声诉说着当年的战火烽烟。 晋源(yuán)区委党校副校长张建忠介绍,1937年(nián)(nián)11月8日,日军占领太原,省城周边的清源、太原、徐沟等县同时失陷。根据斗争(dòuzhēng)需要,1938年1月,在太原县边山的杜里坪村成立了清(源)太(原)县抗日(kàngrì)政府,此后,清(源)太(原)地区的抗日斗争开始活跃起来;1938年7月,合并成立清(源)太(原)徐(沟)联合(liánhé)县委、县政府;1940年1月,清太徐地区成立中共(zhōnggòng)清(源)太(原)徐(沟)联合县委和(hé)太原、清徐两个县政府;1942年4月,清徐和太原两县合并,组成清太县抗日民主(mínzhǔ)政府(简称清太县政府),驻柳跖沟,后迁至白石沟。1945年8月,日本(rìběn)投降后,清太徐三县分治。 这座抗战遗址内,存放着当时县委、县政府负责人使用(shǐyòng)过(guò)的办公桌椅等,还有打仗时缴获日寇的保险柜。 当时,清太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地方武装(wǔzhuāng)和工、农、青、妇等抗日群众团体相继成立,广泛开展了抗日救国活动,极大牵制了日本侵华兵力,也延缓了日寇疯狂向南侵略(qīnlüè)的进程。在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共组织发起(fāqǐ)多次对日寇的战斗,主要有黄楼伏击战(fújīzhàn)、杏坪(xìngpíng)阻击战、县政府保卫战等,为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山下不远的(de)黄楼口,就曾发生过鼓舞人心的伏击战(fújīzhàn)。黄楼口在太原县边山黄楼村以南的山口处,东南两三公里处便是太汾公路。这(zhè)一带地形起伏不平,好设埋伏。1939年夏天,我军一个(yígè)营的队伍决定(juédìng)在此伏击巡逻的日军。战士们半夜出发,拂晓前赶到黄楼口,然后兵分三路(sānlù),一路埋伏在北面主攻,另一路隐蔽在南面背后夹击,第三路和营部部署在黄楼口附近的小高地上作预备,掩护部队撤退。 战士(zhànshì)们等(děng)了(le)3个多小时,公路上(shàng)一队大约50多人的鬼子骑兵缓步走来。等敌人完全进入埋伏圈后,机枪、步枪齐开火。双方激战几十分钟后,这支日军巡逻队全被消灭,我军缴获战马12匹、步枪10支。好长一段时间,敌人的巡逻队再不敢随便出来了。附近村庄的群众听到(tīngdào)这一战斗消息,奔走相告,振奋人心。 日寇挨了枪子儿,始终咽不下这口气,数次展开打击报复,想要攻打抗日政府(zhèngfǔ)所在(zài)地。我军依托熟悉地形的优势,开展“麻雀战”,曾以(céngyǐ)90余人的游击队伍,伏击日寇200人左右,在树林里、山坡上,从上午10时打到下午5时,敌人连村子都进不了,最后(zuìhòu)只得抬着(táizhe)尸体撤下山。由此,八路军和抗日县政府在杜里坪一带更有威望了。 清太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之初,只有6个人、4条枪、3个科室。在抗战过程中,根据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正规军配合游击队(yóujīduì)、游击队辅助正规军,打出了麻雀战、地道战、夜袭战、爆炸战等无数战斗,涌现出众多战斗英雄(zhàndòuyīngxióng)。主要有:两位少将慕湘、廖步云,两位省长肖靖、张云,两位军长(jūnzhǎng)杨德千、王立岗;还有6名战斗英雄“火神(huǒshén)爷”孙占英、“灶神爷”赵志钧、“马王爷”马乐情、“庞锅子”庞全忠、“顶蹋天”张解华、“崔锅子”崔秉仁(cuībǐngrén),以及特级战斗英雄马玉喜等。他们(tāmen)抛头颅、洒热血,为(wèi)民族独立和革命胜利前仆后继、流血牺牲(liúxiěxīshēng),谱写了一曲曲(yīqūqū)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我们看看(kànkàn)其中两位少将的革命经历。 廖步云,福建省武平县人,1931年(nián)参加革命,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zhōngguógòngchǎndǎng);抗战时期历任(lìrèn)营指导员、团教导员、清太徐游击大队大队长兼(jiān)政委、副支队长、支队长、团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shòuyǔ)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jìnshēngwèi)少将军衔,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慕湘,山东省蓬莱县人,原名(yuánmíng)慕显松,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后历任(lìrèn)太原县牺盟特派员,抗战总会第二支队(zhīduì)政治主任,晋绥八分区对敌斗争(dòuzhēng)委员会秘书;1951年,慕湘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第36军107师副政委、代理政委,1955年被(bèi)授予大校(dàxiào)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革命的(de)硝烟虽已散去,但清太徐人民(rénmín)浴血奋战所铸就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意志和品质,始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晋绥抗战的前哨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